2011年11月21日 星期一

光學顯微鏡(light microscope)

光學顯微鏡的組成結構:
光學顯微鏡一般由載物台、聚光照相繫統物鏡、目鏡和調焦機構組成。載物台用於承放被觀察的物體,利用調焦旋扭可以驅動調焦機構,使載物台作粗調和微調的升降運動,使被觀察物體調焦清晰成像,它的上層可以在水平面內沿作精密移動和轉動,一般都把被觀察的部位調放到視場中心。
聚光照明系統由燈源和聚光鏡構成,聚光鏡的功能是使更多的光能集中到被觀察的部位。照明燈的光譜特性必須與顯微鏡的接收器的工作波段相適應。
物鏡位於被觀察物體附近,是實現第一級放大的鏡頭,在物鏡轉換器上同時裝著幾個不同放大倍率的物鏡,轉動轉換器就可讓不同倍率的物鏡進入工作光路,物鏡的放大倍率通常為5~100倍。
物鏡是顯微鏡對成像質量優劣起決定性作用的光學元件,常用的有能對兩種顏色的光線校正色差的消色差物鏡;質量更高的還有能對三種色光校正色差的複消色差物鏡;能保證物鏡的整個像面為平面,以提高視場邊緣成像質量的平像場物鏡。高倍物鏡中多采用浸液物鏡,即在物鏡的下表面和標本片的上表面之間填充折射率為1.5左右的液體,它能顯著的提高顯微觀察的分辨率。
目鏡是位於人眼附近實現第二級放大的鏡頭,鏡放大倍率通常為5~20倍,按照所說的所能看到的視場大小,目鏡可分為視場較小的普通目鏡和視場較大的大視場目鏡(或稱廣角目鏡)兩類。
載物台和物鏡兩者必須能沿物鏡光軸方向作相對運動以實現調焦,獲得清晰的圖像.用高倍物鏡工作時,容許的調焦範圍往往小於微米,所以顯微鏡必須具備極為精密的微動調焦機構。
顯微鏡放大倍率的極限即有效放大倍率,顯微鏡的分辨率是指能被顯微鏡清晰區分的兩個物點的最小間距,分辨率和放大倍率是兩個不同的但又有聯繫的概念。
當選用的物鏡數值孔徑不夠大,即分辨率不夠高時,顯微鏡不能分清物體的微細結構,此時即使過度地增大放大倍率,得到的也只能是一個輪廊雖大但細節不清的圖像。
聚光照明系統對顯微鏡成像性能有較大影響,但又是易於被使用者忽視的環節。它的功能是提供亮度足夠且均勻的物面照明,聚光鏡發來的光束應能保證充滿物鏡孔徑角,否則就不能充分利用物鏡所能達到的最高分辨率。為此目的,在聚光鏡中沒有類似照相物鏡中的,可以調節開孔大小的可變孔徑光闌,用來調節照明光束孔徑,以與物鏡孔徑角匹配。
改變照明方式,可以獲得亮背景上的暗物點(稱亮視場照明)或暗背景上的亮物點(稱暗視場照明)等不同的觀察方式,以便在不同情況下更好地發現和觀察微調結構。
光學顯微鏡的分類:
光學顯微鏡有多種分類方法:按使用目鏡的數目可分為雙目和單目顯微鏡;按圖像是否有立體感可分為立體視覺和非立體視覺顯微鏡;按觀察對象可分為生物和金相顯微鏡等;按光學原理分為偏光、相襯和微差干涉對比顯微鏡等;按光源類型可分為普通光、熒光、紅外光和激光顯微鏡等;按接收器類型可分為目視、攝影和螢幕顯微鏡等。常用的顯微鏡有雙目體視顯微鏡、金相顯微鏡、偏光顯微鏡、紫外熒光顯微鏡等。
雙目體視顯微鏡是利用雙通道光路,為左右兩眼提供一個具有立體感的圖像。它實質上是兩個單鏡筒顯微鏡並列放置,兩個鏡筒的光軸構成相當於人們用雙目觀察一個物體時所形成的視角,以此形成三維空間的立體視覺圖像。雙目體視顯微鏡在生物、醫學領域廣泛用於切片操作和顯微外科手術;在工業中用於微小零件和集成電路的觀測、裝配、檢查等工作。
金相顯微鏡是專門用於觀察金屬和礦物等不透明物體金相組織的顯微鏡。這些不透明物體無法在普通的透射光顯微鏡中觀察,故金相和普通顯微鏡的主要差別在於前者以反射光,而後者以透射光照明。在金相顯微鏡中照明光束從物鏡方向射到被觀察物體表面,被物面反射後再返回物鏡成像。這種反射照明方式也廣泛用於集成電路矽片的檢測工作。
紫外熒光顯微鏡是用紫外線激發熒光來進行觀察的顯微鏡。某些標本在可見光中覺察不到結構細節,但經過染色處理,以紫外光照射時可因熒光作用而發射可見光,形成可見的圖像。這類顯微鏡常用於生物學和醫學中。
螢幕顯微鏡是以液晶螢幕作為接收元件的顯微鏡,在顯微鏡的實像面處裝入影像擷取器取代人眼作為接收器,通過這些光電器件把光學圖像轉換成電信號的圖像,然後對之進行尺寸檢測、顆粒計數等工作。這類顯微鏡可以與計算機聯用,這便於實現檢測和信息處理的自動化,多應用於需要進行大量繁瑣檢測工作的場合。
掃描顯微鏡是成像光束能相對於物面作掃描運動的顯微鏡。在掃描過程中依靠縮小視場來保證物鏡達到最高的分辨率,同時用光學或機械掃描的方法,使成像光束相對於物面在較大視場範圍內進行掃描,並用信息處理技術來獲得合成的大面積圖像信息,這類顯微鏡適用於需要高分辨率的大視場圖像的觀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