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3日 星期二

HD Microscope Camera Leica MC120 HD & 5 Megapixel HD Microscope Camera Leica MC170 HD


Leica新的 MC120HD 和 MC170HD 相機容易使用,並能為工業和科研用戶提供極好的影像。這些新的高性能相機能夠快速提供高達每秒30/fps的影像。他們可以直接連到高解析螢幕上或通過USB連到電腦上。250萬像素的 MC120HD 適用於顯微鏡的各種應用,而500萬像素的 MC170HD 適用於低倍率下細節成像。在歸檔和操作訓練時,用戶可以記錄下高解析影片,存成MP4模式。
紅外遙控器可以直接而便捷的控制相機的各個參數,如亮度、增益、影像對比度、白平衡,以及轉換到其他相機模式和影像拍攝。在雙目鏡頭和高階螢幕之間的輕鬆轉換使得顯微鏡非常的人機學和舒適。
用C-mount接口能將小巧的HD相機連到各種商用顯微鏡、宏觀顯微鏡或微影像設備。這使得它們非常靈活的適應各種需求和預算,成為理想的工具。兩款相機都與LAS軟體兼容,適用於影像分析、評論和測量。


原廠網址:http://www.leica-microsystems.com/products/microscope-cameras/industry/

2013年4月17日 星期三

新研製內視鏡可勘測人體細胞


據國外媒體報導,內視鏡從根本上改變了醫學治療,醫生能夠使用一台微型相機附在如細線粗細的連線末端,無需做大手術便能探視患者身體內臟器官。目前,美國史丹福大學研究人員最新研製一款新型內視鏡,是迄今世界上直徑最細的內視鏡,甚至能夠探測到患者體內的單個細胞。

針頭粗細的內視鏡將潛在拍攝到單個癌細胞和病變器官,這將避免使用較大直徑內視鏡進入人體帶來的傷害,例如:大腦組織。同時,這個超級纖細內視鏡將比腹腔鏡形成更小的傷疤。

常規內視鏡都是採用多重光導纖維製成,它們能夠照亮人體病變區域,並記錄影像返回到觀測者。內視鏡中纖維數​​量越多,影像的清晰度就更高,但是較多的纖維束將使內視鏡變得更粗。

史丹福大學卡恩帶領的一支研究小組使用一個多模光纖建造了內視鏡,多模光纖能夠沿著多種不同路線攜帶光線,研究小組的觀點是使用單個纖維照亮物體並實現傳輸數據,這項技術存在的挑戰是信息干擾,因為光線將沿著不同路徑傳輸。

為了實現這一點,卡恩帶領研究小組建造了一種裝置 - 空間光線調製器,該調製器能夠以隨機路徑持續發送激光束至光纖上,由於採用隨機路徑,一旦光線離開光纖,將形成散斑影像,一些光線則反饋至光纖。

研究小組設計的一個電腦程序能夠分析反饋至光纖的散斑影像,並使用它們形成一個影像。這項技術將提高影像的分辨率,甚至遠超出之前的預期,能夠觀測到單個細胞大小的物體。

原文網址:http://news.stanford.edu/news/2013/march/high-resolution-endoscope-031413.html

新微型晶片可監控疾病發生

瑞士醫學專家日前表示,他們研發出一種可植入人體皮膚組織下的微型晶片。

可監測病人健康狀況,並通過手機信號發射相關信息。

據英國《每日郵報》網站3月20日報導,瑞士醫學專家日前表示,他們研發出一種可植入人體皮膚組織下的微型晶片。該晶片可隨時監測人體的健康狀況,有望在4年內面世。

研究人員將這種晶片稱為“微型血液實驗室”,該實驗室只有14mm長。雖然體積很小,不過卻功能齊全,內部裝有5個傳感器、1個無線電傳送設備以及一個電力交換系統,它在人體健康狀況發生變化後會藉助手機信號通知醫生。

據介紹,該設備之所以能監測人體的健康狀況,是因為其內部每個傳感器的表面都覆蓋著一種酶類,可以監測人體內的不同物質,如乳汁、葡萄糖或三磷酸腺苷等的變化情況。“我們可以監測每一樣元素,不過酶類是有壽命限制的,我們要盡可能地提高它們的使用時間,”參與研究的科學家喬瓦尼·米凱利說。

目前,傳感器表面酶類的監測功能一般可維持半個月的時間,有的甚至能維持一個月,這對於很多病情的研究來說已經夠了。由於設備體積小,它的植入和替換也非常簡單。

瑞士洛桑聯邦高等理工學院的研究小組表示,這個小設備對於那些正處於化療期間的病人非常有幫助,同時它還可以通過監測血液中的相關元素提前數小時預警病人心髒病的發作。

此外,對於一些慢性病患者來說,它的作用也非常大,因為它可以在人體出現病症之前就能發出相關的預警信號,“這個系統的工作潛力巨大,只要人體病理上有變化,它就能夠監測到,並且它耗能很低,”米凱利說。

研究人員表示,他們希望能在4年內完​​成這种血液實驗室的全部研發工作,並能上市銷售。

原文網址:http://www.dailymail.co.uk/sciencetech/article-2296347/The-medical-lab-skin-automatically-phone-doctor-fall-ill.html

2013年4月10日 星期三

如夢似幻大自然的聲音 生物音頻影像猶如萬花筒

51歲的美國聲學工程師 馬克費舍爾(Mark Fischer)記錄動物聲譜後繪製成圖形,這些圖形形似花朵,美輪美奐,讓人不禁讚歎。

圖為海豚聲波

圖為飛旋海豚的聲波

圖為鯨魚的聲波

圖為某種鳥類的聲波

圖為座頭鯨聲波

圖為座頭鯨聲波

圖為座頭鯨聲波

圖為某種鳥類聲波

圖為紅雀的聲波

圖為虎鯨聲波

圖為北美麻雀聲波

圖為飛旋海豚聲波

圖為蟋蟀的聲波

圖為某種昆蟲聲波

圖為鬚鯨的聲波

圖為鬚鯨的聲波

圖為鬚鯨的聲波

2013年4月3日 星期三

Tecnai Arctica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TEM)


FEI為結構生物學研究發布Tecnai Arctica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TEM)。Tecnai Arctica採用先進的自動化,率先應用到Titan Krios TEM,以研究生物大分子和分子復合物的3D結構。 除了​​Tecnai Arctica,FEI現在還為各種應用和不同預算提供一個結構生物學工作流組合。
Tecnai Arctica專為那些希望提高生產率和減少使用成本的結構生物學家設計。這個系統高通量、容易使用、全自動工作流,且花費低,極大地較少了分析每個結構的總花費。
近來在以TEM為基礎的低溫結構分析上,最新的進步是利用了被稱為單粒子分析的技術(SPA),這幾千或幾萬張名義上相同顆粒的影像合成一個高分辨率、低噪音的3D模型。Tecnai Arctica是一個緊密集成、有始有終的工作流,它包括低溫樣本的製備、數據採集和分析以及最終成像。這極大地提高了分析的速度和效率。它的低溫樣本自動載樣器,結合自動目標識別與低劑量成像,能夠在無人值守時自動採集大的SPA數據,這在手動時候幾乎是不可能的。它的用戶界面簡化了,設置程序也極大地降低了操作者技能的門檻。
“在多分子復合物裡,大多數蛋白都和其他蛋白共同作用,對於理解全部生命系統,理解這些複合物間的關係和功能是非常關鍵的,” FEI生命科學部門的副總裁Peter Fruhstorfer說,“傳統工具,如X射線衍射和核磁共振都只限於某個級別的分子。像我們的Titan Krios等低溫透射電鏡,現在叫Tecani Arctica可以看到自然、全水環境時的任何分子和分子復合物。我們相信低溫TEM在結構生物學分析上的應用在近年來將會急劇擴大。低溫TEM的增長使得像Tecnai Artica TEM等機器擴展到更廣泛的研究範圍。
“FEI的Tecnai TEM是個被廣泛證明的平台,約有1000台系統遍布生命科學領域、材料科學、納米技術、半導體和數據存儲應用。Tecanis是我們最廣泛使用的TEM平台之一,而Titan Krios是需要高分辨率的結構生物學家進行廣泛應用的尖端TEM。”  Fruhstorfer補充說。

原廠網址:http://www.fei.com/products/transmission-electron-microscopes/tecnai-arctica.aspx

美國科學家研發出能為病毒成像的原位分子顯微鏡


美國研究者設計出一種在液體環境下觀察活病毒的TEM技術,可以用於研發病毒感染治療。
一般要用電子顯微鏡看病毒,必須首先把生物結構的自然習性去除掉,並冷凍它。
一種新的微流平台可以看到輪狀病毒雙層顆粒的結構細節;紫色病毒的3D影像由該新技術收集並重建。
The Virginia Tech Carilion School of Medicine and Research Institute 提供
然而,通過為病毒製備微流室,Deborah Kellyi教授及其同事可以為原子級別的生物結構成像。
 “我們已經研製出一個新式微流平台在高分辨率下檢驗生物組件,”她說:“這個小室做為納米生物圈可捕獲和維持輪狀病毒...它還可 ​​以被嵌入TEM的柱中,並與真空系統完全分離。”
正如Kelly所說,為了組建小室,她的團隊首先找到兩個蝕刻出窗口的氧化矽微芯片並把它們放在一起,之間留下15nm的空間。
這個納米尺度的口袋,之後被放上病毒要成像的液體環境。
研究者在芯片上塗一層抗體,可以鎖住病毒,固定其在原地以提高圖像的分辨率。
一種會導致兒童和嬰兒急性腹瀉的最常見病毒,輪狀病毒樣本,被注射到微液體室。
研究者稱,除了病毒還活著以及自然介質這些條件,TEM研究使用的傳統冷凍法和這個方法相似。
Kelly說這證明新技術可以得到準確的結果,現在研究者計劃開發研究動態結構的技術。
“我們在一個獨立容器裡確定了納米分辨率下生物複合物的結構,” Kelly補充說:“病毒的影像可被用於計算出溶液中第一個3D大分子,我們將這個新的液體觀察技術稱為原位分子顯微鏡。”
“現在結構生物領域缺少動態事物怎麼隨時間移動的信息,” Kelly的同事Sarah McDonald說:“我們研發的技術填補了這一空白,因為這顯然是結構生物學所需的一個大突破。”

原文網址:http://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13/LC/C2LC41008G#!divAbstr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