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6日 星期二

袋獾面部腫瘤:一種會“傳染”的腫瘤


腫瘤會不會傳染?一般不會的,至少在人類從來沒發生過。一方面,腫瘤細胞離體後很難存活;另一方面,沒有“感染”途徑,無法進入另外一個個體;再者,即便能夠人為植入進入另外一個個體,也會被人體的免疫系統殺死。所以,這個問題你不用擔心,也不用害怕。

不過,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在自然界,還真有會“傳染”的腫瘤。

塔斯馬尼亞惡魔,學名袋獾(Sarcophilus harrisii),是袋鼬科家族一支,體形矮胖,跟普通家狗一般大小,頭大、下頜發達,咬力超群;如果把咬力除以體重,它似乎是動物界咬力的冠軍。由於長相醜陋,又顯得兇殘(進食時確實極其凶暴),加上主要分佈在澳大利亞的塔斯馬尼亞,被稱為塔斯馬尼亞惡魔(Tasmanian Devil)。

近年來,塔斯馬尼亞惡魔種群數量逐漸遞減,照此速度,據專家估計,也就30或50年時間,這種獨特的動物就要滅絕了。是什麼原因呢?倒不是因為環境變化,或人為的捕獵,而是因為生了一種會傳染的怪病:面部長瘤。塔斯馬尼亞惡魔種群減少,其中大約70%是由於這種怪病導致。

起初,人們懷疑是一種病毒感染引起,直到去年,這種疾病的元兇才被揪出來,原來是一種腫瘤,是來源於神經系統起“絕緣”作用的細胞:雪旺氏細胞;令人吃驚的是,這種腫瘤細胞不是動物自己得的(非原發),而是從種群中別的個體傳播來的。原來,塔斯馬尼亞惡魔性格兇暴,好互相撕咬,這種習性是這種腫瘤得以傳播的主要原因。

大家可以看出來,這其實是腫瘤細胞的“移植”,更像是一種轉移方式。你可能又會問了,那不會發生免疫排斥嗎?遺憾的是,答案暫時沒有。不過, 據推測,“惡魔”的遺傳多樣性並不是很豐富,個體間親緣性可能比較高,因此免疫排斥作用可能很弱。

如果是傳播感染,那這種腫瘤細胞又是從哪兒來的呢?幾家實驗室合作,通過對100多個不同地域和種群來源的腫瘤細胞全基因組測序結果分析提示,癌細胞應該是一個起源,大概是2~30年前一個雌性袋獾患了這種腫瘤,從此通過這種獨特的個體間撕咬“種植”傳播,給整個塔斯馬尼亞袋獾家族帶來滅頂之災。

不過,科學的介入會讓這種局面得到控制和改觀,已經有多個世界一流的癌症研究實驗室針對這一腫瘤開展研究(絕好的動物模型)。事實上,這對認識和治療人類腫瘤也將是很有幫助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